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则来教育儿童

守望真善美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则来教育儿童

作者|朱永新

来源|朱永新观察

编辑|守望新教育


对孩子的评价要慎重

读与思(6月23日)

如果我们不断地告诉一个小孩他很坏、很蠢,那么,不要过多长时间,他就会相信我们的断言是对的,并最终丧失了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孩子不了解他的环境才是拔除他自信的根源,并会不知不觉地相应规划自己的生活,以证明对他的错误判断是正确的。这个孩子会感到自己天赋不如别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有限。从他的态度中我们可以准确地看到他消沉的心境,这种心境与环境对他的不良影响直接相关。——(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别人的评价往往是一面镜子,折射出自我的影像,也是自我评价的基础。在儿童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自我评价还不能客观准确的情况下,父母和老师的评价就要十分谨慎。我曾经提出一个“说你行,你就行”的“教育定律”,就是告诉老师和父母,要对孩子尤其是年幼孩子多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是一种暗示,也是一种鼓励,孩子会因此对自己更有信心,从而更加努力,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相反,如果我们不断给孩子负面的评价,“不断地告诉一个小孩他很坏、很蠢”,就会挫伤他的自信心,最后自暴自弃,丧失了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对于孩子来说,信心同样比黄金还重要。

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为什么不一样?

读与思(6月24日)

父母经常会忽视或误解孩子在家庭中不同的处境。那些具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处境和独生子女的处境就存在差异。长子的处境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曾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这种经历是次子所无法想象的。幺子的处境也不是其他孩子所能体会的,因为他曾是家里最小和最弱的孩子。——(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人是环境的产物。家庭是人成长最初的环境,也是人成长的早期最重要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中,人际关系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孩子的不同出生顺序和兄弟姐妹的数量,对孩子都有着不同的影响。首先,具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和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就存在差异。一般而言,独生子女因为不需要跟其他孩子竞争,往往会得到更多关注,父母对他们也可能会过度保护,这一方面容易导致他们喜欢依赖他人,一方面也容易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被关注,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等。阿德勒也特别观察过长子的成长问题,用了很多精力研究长子问题。他认为“长子通常都被过分宠爱,父母对他也期望甚多”,所以,在父母高期望的影响下,长子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有一定的责任感,性格相对保守,喜欢取悦别人。在后面的弟弟妹妹出生后,尤其是他们的成绩超越和挑战自己的地位时,长子的心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幺子的成长也很有意思。在书中阿德勒用很大的篇幅描写幺子的心路历程,认为“幺子通常总想表现自己,并会在很多方面取得成功”,因为幺子相对来说是“家里最小和最弱的孩子”,自卑感相对也更强,所以会“加倍努力,以超越其年龄较大的哥哥或姐姐”,最后也往往会成为超过哥哥姐姐的“征服者”。阿德勒通过《圣经》和各国的神话也找到了相关的佐证。但是,在幺子身上也可能出现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他们在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实现目标的情况下,“完全丧失了信心,懒散之极”。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注意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养育。

男孩和女孩不应该单由女人或男人抚养和教育

读与思(6月25)

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男孩不应该单由女人抚养和教育。不过,我们不要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为所有的男孩最初都是由女人抚养。它真正的意思是,男孩不能仅在女人的环境中成长。这个观点并不是反对女性,而是反对从这种环境中产生的误解和偏见。这对只在男性环境中成长的女孩也一样。——(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在家庭教育中,母爱给孩子以温暖,父爱给孩子以力量。母亲的无微不至与父亲的坚强支持,对于孩子同样重要。在前行的路上,我们既需要温暖,也需要力量。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我曾经提交了增加中小学男性教师比例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小学生中男孩子缺少阳刚之气,优秀学生阴盛阳衰,学生干部和学霸大多都是女生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个情况,在家庭教育中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虽然总体而言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更加多的责任,尤其是在哺乳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心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亲角色可以缺位。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尽可能在双亲双性的养育环境中成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双性特点的儿童会有更好的发展。

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

读与思(6月26日)

我们不要忘记,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通常在4岁或5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在这段时间必须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和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大约在5岁左右,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观念通常已经确定和固定下来,并在今后的发展中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方向;他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基本保持不变;他受制于自己的观念,并不断地重复他原初的心理机制和产生于这种心理机制的行为。一个人的社会情感受到他自身的精神视野的限制。——(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93页。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是中国人对儿童智慧观察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哈佛大学的长期跟踪研究表明:人生的幸福与成就,与7岁之前所受到的教育和其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确,一个人的大脑生长发育程度,一个人的认知风格、行为习惯、个性特征,乃至于一个人的社会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在5-7岁期间就已经初步形成了。这些都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底色,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在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中会“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方向”。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在5-7岁以前这样的敏感时期,我们应该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帮助他们建立对自己的自信和对他人的信任,成为一个对别人友爱友好的人。

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则来教育儿童

读与思(6月27日)

儿童的成长总有一些主观和独特的东西。教育者必须对儿童独特的个性有所理解了解,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则来教育儿童。这是为什么我们对不同儿童运用同一教育原则去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的原因。——(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4-96页。


为什么不能够用千篇一律的原则和方法来教育不同的儿童呢?无疑,教育是有规律的,但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他们又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用同一种方法教育不同的儿童,肯定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每个儿童的成长都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即使在同样的环境中成长,每个儿童对于自己环境的认识也是各不相同的。按照阿德勒的说法,“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客观的反应,而是受制于他对自己早期经验的无意识的理解。如果他对某一情境或应付某一情境的能力产生错误理解,那么,这种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就会决定他的行为。”所以,在教育儿童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同时需要了解他对自己环境的理解和认识,尊重他的主观性和独特性。换言之,父母和教师也不能从自己的主观意见出发对待孩子,而要真正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表面坚强的孩子经常有一颗敏感和孱弱的心灵

读与思(6月28日)

我们在学校里会经常遇到这样一种类型的儿童,他们似乎和我们这里的描述相矛盾:这种孩子懒惰、邋遢和内向,对知识、纪律和批评无动于衷,他们生活在幻想的世界中,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优越感的追求。如果我们具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就会看出,这也是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形式,尽管它是一种荒唐的形式。这种孩子绝不相信他能够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成功,结果他会尽力避免所有可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和机会。他把自己封闭起来,给人一种性格坚强的印象。这种坚强并不是他人格的全部;在这坚强的性格背后,我们通常可以发现一颗异常敏感和异常孱弱的心灵,为了避免伤害和痛苦,他需要表现出坚强和冷漠。他将自己裹进盔甲之中,这样任何东西也不会靠近、触动甚至伤害他了。——(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像阿德勒描述的那样,懒惰、邋遢、内向,对知识、纪律和批评无动于衷,对一切无所谓,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优越感的追求。这样的孩子往往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束手无策,“针插不进、水扑不到”。哀莫大于心死,对于这样的孩子,关键是要能够发现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荒唐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当他们发现用其他孩子一样的正常方式,已经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法满足走进追求优越的需要时,他们干脆开始自我放弃,就地“躺平”,让别人产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他不在乎”的错觉。其实这样的孩子内心的痛苦也是剧烈的,是“异常敏感和异常孱弱”的。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为了避免进一步的伤害,他们只能用“坚强”和“冷漠”的姿态出现。所以,对待这些孩子,关键是要善于发现他们“坚强”背后的敏感和孱弱,帮助他们再次点燃内心追求优越的火炬,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制定并且努力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让他们看到希望和可能。让他们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养成不抛弃不放弃的习惯。

儿童看问题经常有对立的认知方式

读与思(6月29日)

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看问题和我们成人不同。,他们容易倾向于把世界划分为对立的两个部分。如果要理解儿童,我们就不能忘记这样一个极端重要的事实,即儿童有一种把世界划分为对立的两个部分的强烈倾向(上或下,全好或全坏,聪明或愚蠢,优越或自卑,全有或全无)。有些成人也有这样对立的认知方式。——(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方式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即依靠感知动作去适应外部世界;二是前运算阶段(2-6、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表象进行思维;三是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 1、1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开始出现守恒性、可逆性,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分类和理解逻辑关系;四是形式运算阶段(1 1、12岁及以后),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开始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不受具体事物的内容的局限,把形式与内容分开,运用符号进行命题演算,能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的确,如把人简单分为好人与坏人,把事情简单分为对和错等等。在儿童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非此即彼的“对立的认知方式”,这与儿童还没有从形式思维发展到辩证思维有关。我们成年人有时也会有同样的不成熟的“儿童思维”。对此,有一个经典的苏格拉底关于偷盗问题的思辨案例。有一个年轻人认为“不偷盗就是美德”。苏格拉底问他:士兵奉命潜入敌营偷出布防图,是不是美德?年轻人说:偷盗敌人的东西是美德,偷朋友的是恶德。苏格拉底又问:有一个朋友万念俱灰,在枕头下放了一把刀,准备夜间自杀。朋友得知后悄悄把刀偷出来,救了他一命。这样做是不是美德?这个年轻人看待问题就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对立的认知方式”。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妨采用苏格拉底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辩证思维,打破对事物的刻板印象,认识到凡事都有两面性,而且事物本身也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

过分敏感的孩子会对现实保持一定距离

读与思(6月30日)

我们知道,过分敏感的孩子会很快从现实中退出来,躲进自己所建构的想象世界之中,因为后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他们免受进一步的伤害和苦痛。不过,这种逃避并不必然意味着他们完全不具有适应和调适能力。对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不仅对于作家和艺术家是必要的,而且对于科学家也是必要的,因为科学家也需要拥有良好的想象力。白日梦里的幻想不过是一种绕过生活中的不快和可能失败的迂回的道路罢了。我们不要忘记,正是那些拥有丰富想象并且后来又能把想象和现实联系起来的人成为了人类的领袖。他们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领袖,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受过较好的学校教育,拥有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还因为他们具有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意识和勇气。——(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过于敏感的孩子,往往容易受到现实世界的伤害。为了躲避伤害,他们往往选择逃离现实,进入自己的想象世界中去。阿德勒认为,这种逃避并不意味着这些儿童完全缺乏社会情感能力,不具备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往往是出于自我保护,绕过那些可能的麻烦和伤害,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沉醉在喜欢的事情上。所以,这些儿童今后有不少人可能会成为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正因为如此,阿德勒主张对这些儿童不要过早急于下结论,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恰恰相反,要发现他们敏感心灵背后的那些想象力和洞察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对待外在的压力,培养他们正视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些人,一旦能够把想象力与现实世界很好地连接,就可能产生惊人的爆发力,甚至有可能成为领袖级的人物。



朱永新:学校是家庭教育问题的“显示器”——儿童进入学校时遭遇失败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朱永新: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塑造出不同的人?——问题儿童三种基本的处境
朱永新:和孩子们一起玩——探索式的自发学习很重要
朱永新:给孩子这六种幸福更重要——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吗?
吴非:认识你面对的学生——非常时期,不要逼孩子
好的教育需要发现孩子,重新认识孩子
刘铁芳:|重新认识儿童:过充分的儿童生活——儿童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